虽说多次在西安机场转机,但来到西安确实又是第一次,下飞机的时候我还以为在西安,事实上是在咸阳。
西安在我的印象里是什么样子呢?应该是很古老的,城里的钟鼓楼,大雁塔小雁塔,老老的城墙,宛如连环画《三国演义》描绘的一样。还有,西安应该是高原和大漠,西出阳关无故人,带有几分忧愁和伤感。不仅如此,西安还应该气候干燥,植被稀少,缺乏生机,甚至是黄土飞扬。为了抵御风寒,离家的时候我还特意带上了一件毛衣。
然而,和现实大相径庭。当我迈出飞机舱门的时候,立刻被一股温热潮湿气浪所包围,春天的感受浓浓地扑面而来。想象里,这里应该是寒冷凋零,可眼前,路边的树木已经长满嫩绿的叶子,山野之中已泛起了满眼的绿茵,这与一个半小时前的济南形成巨大反差,这让我一下子想起了江南的暖湿和柔情。
西安的历史味道,就像著名的羊肉泡馍一样,真的很浓。这是中国历史13个朝代的京都,也算是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中心,不管岁月这么洗刷,历史的痕迹还是随处可见。所以,不论在哪个角落里,只要你静下心,都会感受到历史风尘拂面,气息古老。
古老是一种文明,现代又是一种文明,不知道这两种东西交织在一起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来西安的第一天,就去了大雁塔和小雁塔。当我登上大雁塔的顶端俯瞰这座古城的时候,和我想象中那遥远古城相比较,发现这城市的景象,人们的行迹,工地的忙碌,以及沿街的建筑,丝毫没有苍老,反而有些新潮。
西安曾经书写过灿烂的历史文化。这些文明的痕迹,有的留在古城墙下,有的埋藏在帝王陵的墓穴里,更多的记载于流传于民间的故事之中。我不禁问,是谁选择了西安呢?几天来的寻访告诉我,应该是历史。西安地处中原,依附群山河流构筑的天然屏障,拥兵可据守中原大地,而富庶的土地,丰富的水源和相对聚集的人群,使发展农耕和供养朝廷成为可能。黄河流域的文明兴起以及继承发展,中原独特的地理区位,都是历史对西安的恩赐。
正如历史也有其局限性一样,帝王将相都择都于西安,一统天下,未免成为历史传统集聚交汇的场所。不过,唐朝引进先进文明,借鉴外来经济文化,使中华文化得以兴旺发展,并且成为世界强国,这也是两种文化交融的结果。如今在外来经济、文化的冲击里,西安和许多的老城一样,时代文化是不是要受历史的暗示,启动得慢一些呢?
过去皇帝多,算是西安的特产吧,所以它那副产品的皇陵也就多,形成了陵墓文化。从机场路上就看见一座巨大皇陵——汉阳陵,据说周围地区拥有皇陵几十个,巨大封土足让人感到这个地方的沉重,也感想到历史的伤痕。这次要看的地方很多,但没有打算去看秦始皇陵和兵马俑,心里也说不上来是什么原因,可能不愿让历史在心里投下阴影。
西安的城墙有名气。本来吗,老城都是有城墙的,本是一件平常的事,后来陆续扒掉了,也就习惯一种开朗的景象。如今在这城里,总有一种被围困的感受,觉得真有些不敞亮、不舒服。城墙,多么可怕的东西!
在街头上散步,来回查看反复掂量这个老城,竟也有许多感慨。若是没有这到保存良好的古城墙,些许这儿的春色就像大自然里的那样,三两枝的梨花、桃花勾画出一抹淡然清秀的情怀。这里却不然,一个被城墙套着的城市,春天来了,如过去的家院一样,洋溢着满园春色的意境。街头绿地里的那些花枝,与凝重古老城墙的相映衬的景象,枯木逢春似的,好像有一些感伤。
钟鼓楼像是两个兢兢业业的老更夫,千百年来恪尽职守,看护着这所城市,记载着每天的变化。春华秋实,花开花落,没有什么能够逃过他们的眼睛。
大雁塔小雁塔作为西安的标志,又如两个守护神,城里城外斯守着这个历尽风霜的古都。这两个宗教的塔楼,从唐朝开始营建,经过多年的修缮,至今依然保留着骄傲的影子。
西安挺耐看的,也有些悠然,公园似的街巷里,随便走走都能找到一种别样的感受。当然,这是久居西安的人不易察觉的,他们就在这样的氛围里成长着自己的文化心态。
(2003年4月3日)
作者:wangz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