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河城及敌台|四川成都·中国青年旅行社

四川省中国青年旅行社(总社)-提供最新成都旅游,成都旅游线路,成都旅游价格报价,成都旅游景点,成都旅游费用,成都旅游报价,成都旅游注意事项,成都旅游指南,成都旅游攻略,成都机票预订,成都酒店宾馆预订服务,成都会议旅游,九寨沟旅游,峨眉山旅游,青城山旅游,都江堰旅游,熊猫旅游.
四川省中国青年旅行社(总社)-提供最新成都旅游,成都旅游线路,成都旅游价格报价,成都旅游景点,成都旅游费用,成都旅游报价,成都旅游注意事项,成都旅游指南,成都旅游攻略,成都机票预订,成都酒店宾馆预订服务,成都会议旅游,九寨沟旅游,峨眉山旅游,青城山旅游,都江堰旅游,熊猫旅游.

| 四川旅游景点攻略 | 四川旅游线路 | 川人出省线路 | 海外旅游线路 | 会议与拓展 | 宾馆酒店 |

| 首页 | 收藏本站 | 关于我们 | 合同样本 | 在线预订 | 公司账号 | 留言板 | 站点导航 | 分部管理
  九寨沟 | 黄龙 | 峨眉山 | 乐山大佛 | 海螺沟 | 青城山 | 都江堰 | 西岭雪山 | 长江三峡 | 四姑娘山 | 稻城 | 西藏 | 成都旅游 | 四川旅游
您的位置  :  北京市  >>  门头沟  >>   沿河城及敌台
沿河城及敌台
沿河城及敌台 相关景点
+更多

沿河城及敌台在门头沟区西北山上。为明代边塞城堡,屯兵要塞。因城靠近永定河,故名沿河城。

    

    城东西长约420米,南北长约300米,有东西二门,东门名万安(已被拆除),西门名永胜,均为砖石结构。城墙用条石和鹅卵石砌筑(现大部塌毁)。城中有《沿河口修城记》石碑一座,记载明万历六年(1578年)御史中丞张卤督建城防始末。

    

    此城辖有分布于沿河口、龙门口、黄草梁、洪水口一线长达40公里山巅或险隘处的敌台15座,其中3座已毁。筑于明万历元年(1573年)至三年。分上下两层,高约15米,宽10米以上。底层用石条铺砌,墙身砌砖;上层周围有垛口,上下层之间有梯相通。敌台上的石额都刻有编号(自沿字第1号至第15号),敌台之间有的虽无城墙连接,但能凭地形居险,彼此呼应,形成一道连续性的防线。

    

    更为奇特的是在洪水口东侧梨园岭还有一座无编号敌台,其形制外观与编号敌台基本相同。吸引了广大的游客来此游览,游客可以了解到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的无尽的创造力,以及抵御外来侵略的能力和决心。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祖国的强大能不使你感动吗?

 


    小型古城风貌,城内有百余人家,城外建有部分农舍,多为四合院。城内多为过去的军事设施,还有20 多座庙宇,大都是明代所修。民风古朴。这里可东去珍珠湖,西去黄草梁。




景点相关资料



    沿河城及敌台在门头沟区西北山上。为明代边塞城堡,屯兵要塞。因城靠近永定河,故名沿河城。


    城东西长约420米,南北长约300米,有东西二门,东门名万安(已被拆除),西门名永胜,均为砖石结构。城墙用条石和鹅卵石砌筑(现大部塌毁)。城中有《沿河口修城记》石碑一座,记载明万历六年(1578年)御史中丞张卤督建城防始末。


    此城辖有分布于沿河口、龙门口、黄草梁、洪水口一线长达40公里山巅或险隘处的敌台15座,其中3座已毁。筑于明万历元年(1573年)至三年。分上下两层,高约15米,宽10米以上。底层用石条铺砌,墙身砌砖;上层周围有垛口,上下层之间有梯相通。敌台上的石额都刻有编号(自沿字第1号至第15号),敌台之间有的虽无城墙连接,但能凭地形居险,彼此呼应,形成一道连续性的防线。


    更为奇特的是在洪水口东侧梨园岭还有一座无编号敌台,其形制外观与编号敌台基本相同。吸引了广大的游客来此游览,游客可以了解到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的无尽的创造力,以及抵御外来侵略的能力和决心。


    沿河城隶属于紫荆关,总归于九镇之一的蓟州镇管辖,是护卫京城的一个重要关隘,具有战略地位。其地最初为千户所,以后相继发展成为守备坐镇和总兵指挥。 


    据1982年考查,沿河城最早建于明神宗万历初期,今已毁损,但关城基址和城墙、垛口、敌台得以保存。沿河城关城周长约l 100米,其中一面呈直线,其他三面因山势而建,不很规则。城址选建在永定河衅,反映建造者颇费心计,凭借天然地势,具有极强的防御能力。关城内建有大、小校场,衙门官署和圣人府等机构设施.与此相对应,在永定河的北岸还修筑两座敌台,为关城的前哨阵地,并与之构成犄角之势。现因修建公路,敌台已不存,只留有部分基址。


    关城两侧城墙沿山而修,有敌台16座,今已按顺序编号。有些地段山势险峻,即以崖壁为墙;坡度平缓之处,则将墙体外侧进行铲削,使之陡峭,从而加强防御能力。1582年考古工作者进行考察探掘,还发现了不少石头刻记和其他文物。 




    相关历史



    据《门头沟地名志》载,沿河城地区自新石器时代即有人居住,金已成村。沿河城的村名是有个演变过程的。金代成村以来,据当地地理形胜--因为地处几条山沟流水汇入永定河入口处,曾名其村为:三岔(汊)村。迨至明代永乐初年朝廷在该村派兵驻屯之后,即更名"沿河口"。明万历六年(1578)建成城垣之后,再更名"沿河城",随即将"沿河口"之名甩给了近在咫尺现在的沿河口。



    永乐四年(1406)在沿河口设守御千户所驻防。明景泰二年(1451)在沿河口设守备官员驻守。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正式修建沿河口守备公署,下辖17处险要隘口 80里的防线。明万历六年(1578)由河南仪封人副都御使张卤议修城堡,"数月告成事",一座东西南北门俱有(东门曰万安,西门曰永胜,南北门为水门),东西长1里,城周1182.3米的山间城堡矗立于绿水青山之间,虎踞龙盘乃古堡要塞之翘楚,碑记有云:"周视关城,未有沿河口之壮者也,"而且修城之后,附近山民陆续搬到城中居住,渐成五业兴旺人烟辐辏的山间小城,此后"再无赤羽之警",士民"平居不复忧盗,即一旦有缓急,急入城堡凭坚城而守,据河上流为天堑,而壮士挽弓赴敌,人人自坚无忌,西扼虏,东辅诸君国,燕台易水之间可高枕无忧矣",可见铁堡坚城修建作用之大。于是村以城名。




    自然环境  



    【环境】 



    地势险要亘古少见,沈榜《宛署杂记》云:"夫太行自天之西柱奔腾以北,云从星拥,几千万派,而至宛平三岔口,折而为二,此堪舆家所谓大聚讲也。一自口东翔,为香山,结局平原,一望数百里,奠我皇都。一自口北走,百折而东,逆势南面,去做皇陵。而浑河玉泉等水纵横其间,为之界分夹送之,令岳渎诸山川,得拱揖襟带,比之共辰。相传冀州风水极佳,宛平盖独收其胜矣。"此处之宛平"三岔口"即指"三岔村"--后来之沿河口,今之沿河城。



    明代之都御史苏佑在其《屯兵要地论》中说:"紫荆关北自沿河口起至倒马关止,最为紧要,盖二关山虽险绝河流中断,外恃宣大,掎角在人,故必有兵屯。"



    明代易州兵备道按察使高文荐,在其《本镇关隘议》中指出:"沿河口议曰:沿河口外通怀来城百余里,中有浑河,足称天堑。西三十里有冲口天津关,去宣府仅 150里,宛平50里。关下稍通戎马,所恃城建山瘠,颇费攀跻,以上制下,他口,特通徒行,皆自来虏迹罕至者,谓非险阻之故耶?"



    立于万历十九年(1591)的《沿河口修城记》碑中说:"国家以宣云为门户,以蓟为屏,而沿河口当两镇之交,东望都邑,西走塞上而通大漠,浑河汤汤,襟带其左,盖腹心要害处也。"



    沿河城立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2)的《重修真武庙》碑亦言:"沿河以山为城,以河为池,乃京师咽喉之地。"



    前人识见可谓洞穿八极卓然不凡,事实也是如此,沿河城坐落于门头沟区西北永定河之南岸崇山峻岭之间,原名"三岔村"可谓名副其实,该地扼几道山口一条水口,顺山谷西行北去,皆可通塞外大漠。清《顺天府志》辑明《永乐大典》材料云:"三汊沿河水口,在城西北二百六十里,东西两山高一百八丈,中有浑河通木筏往来,今都司拨军盘诘守把",地形之险世所罕见。从三岔村西南行可达斋堂川,东去可直抵京师,真乃交通要道重要枢纽。况且元明之际沿河口军事机构归属真保镇之紫荆关(后归马水口)参将府节制,为真保镇之东北端,与昌镇为邻,且当数镇之交,与国之门户大同宣化两重镇不远,东去都门屏藩蓟州路途无多,与昌镇之横岭、镇边(现划归河北怀来所辖)、长峪、白羊四城毗邻,近在咫尺,距西南真保镇之紫荆关不过三百余里,鉴于三汊沿河水口战略地位如此重要,故尔历朝历代文臣武将有识之士,都非常重视该地的防务军事设施的建设,不敢掉以轻心稍有疏忽。




    【景观】 



    黄草梁景区 


    黄草梁,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北14公里处,为北京市西南地区高峰之一。自古就是北京通往塞北的重要通道,传说蚩尤与黄帝战于涿鹿,曾通过于此;王翦灭燕经过于此;元灭金、明抵蒙古都曾在此激战,留下了诸多历史遗迹。


    黄草梁主峰海拔1773米,与灵山、百花山、妙峰山遥遥相望,为北京市西南山区高峰之一。山顶阳面草甸,阴面密林,东南一片草坪绵延数里,称十里坪。


    黄草梁北一带,敌台丛密,城墙连缀,七座城楼于山体上连成一线,故称"七座楼"。敌台地据要处,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由于黄草梁上的敌台施工细致,用料精实,虽经四百余年风雨剥蚀,至今仍保存完整雄姿依旧。古道旁当年圈马的马圈、明代长城、摩崖石刻保存完整。巍然屹立于群峰之上,成为风景优美的评古吊今之处。


    此处为内长城,北通居庸关;南达紫荆关,是北京西部的重要防线,归沿河城管辖,所以这里的敌台都被标上"沿字 * 号台"。历史上几次战役都发生在这里,金灭辽,元灭金,均假道于此而攻居庸关,故明代有借鉴前代史事,重兵把守,增筑敌台、城墙,扼守古道,保卫京西,不为无由之举。


    黄草梁的花三季不断,春季有山桃花、山杏花、二月兰,五月有大丁香花、杜鹃花,六月有野玫瑰、山丹花,七月黄花,八月绣球,九月江西腊、红豆,十月还有野菊花。登山远眺,峰峦叠翠,连绵起伏,直到天边;山海日出,气象万千。黄草梁还是名副其实的野生动物王国,其间飞禽翔集草甸,走兽出没丛林,它养育了动物,动物们也丰富了它。


    黄草梁风景优美、气候宜人,扼古道,依长城,临深谷,据高峰,春花夏树,秋叶冬雪,黄草梁以其自然风光和历史古迹集于一身的独特魅力独步京西,成为京郊户外旅游、观光、考古经典胜地理想去处。

    


    沧桑长城古道,倏忽梦觉黄梁;秋来登峰远眺,当知地老天荒。




    文物古迹



    【寺庙】 



    柏山寺(遗址)  柏山寺位于沿河城与沿河口之间的万柏山下,佛教建筑。明成化八年(1472)重修寺,《重修柏山寺碑》载:"考其本寺,始建唐朝"。明沈榜著《宛署杂记》载:"柏山寺在三岔粤,唐朝建";"永乐年,耆民同杨建,成化年僧智觉各重修,礼部郎中王琦记",可见曾大修两次。"天顺之初(1457),智觉与其弟子惠宁发心起建",历时15年,足见工程之艰,规模之大。


    柏山寺依山傍水坐北朝南,坐落在万柏丛中,幽雅清新。正殿坐北朝南,足有六七间房大小,十分轩敞。佛像金装肃穆,四周墙壁上满绘壁画,殿前石碑几通,悬挂巨型铁钟一口,此外尚有东西厢房各三大间,南面是山门,分外严整。"内外周备,金碧辉煌"美轮美奂不同凡响。


    山门之西行百步是娘娘庙,供奉着碧霞元君等三尊女神塑像,墙上满绘壁画。院中松柏斜出,似乎在迎送每一位烧香祈子之人。

    柏山寺 被日本鬼子烧毁,徒留山门。

    寺后万柏山腰有一山洞,当地人称之为"菩萨洞",大明保定总兵都督范阳、 张爵于万历十一年九月(1583)书写"仙人洞",汉白玉石额,现在保存完好。

    该寺之西曾有一砖结构的通悟大师玄公塔,可惜亦毁于"文革"中,其塔铭刻石侥幸保存下来。

    据《西关志》载明曾佩当年过沿河口时曾留诗一首,诗如下:


    过斋堂村晚宿沿河口寺

    (明)曾佩

    山行旬日外,仅见一平村。

    垒石分畦畛,编茅立户门。

    种豆人耔午,归樵叟负云。

    休予僧毾登毛,静坐月黄昏。



    真武庙  位于沿河城北城墙马面上,明万历六年(1578)创建。《重修真武庙碑》记载,"此城之上建城之时即有此庙"。1758年重修。真武庙有大三间殿堂,正中供奉真武大帝等三泥像,内中尚有桃花女、神龟灵蛇等泥塑,墙上环以精彩壁画,清末直至抗战前夕,该庙为村内公产,贮藏清兵战鼓旗幡等物。1931年有人破坏,庙已荡然无存。



    圣人庙  即文庙,明代已建,在村东上衙门东北,庙前有"文武官员人等至此下马"的下马碑,院中有坐北朝南的大殿三间,内设圣人牌位。院内尚有西房两间,古树参天,郁郁葱葱。《沿河口修城记》碑即在此矗立近四百年,"文革"中被推倒。"文庙"曾长期作为村塾所在地,五十年代后成了生产队饲养室,西厢房成了牲口棚。在京西山区诸多乡镇中的上百个村庄中,真正有孔庙的就沿河城这一座,而沿河城又是元明清以来的京西军事指挥中枢,驻屯将佐士兵三千余人,在军人云集以军事著称的沿河城居然独一无二的建有孔庙,其意义绝对不同凡响。他标志着那时的军人渴望允文允武文武双修的心态和追求。



    老君堂  老君堂与戏台相对。明代已建,道教建筑,供奉太清太上老君李耳。坐北朝南,里外两院,内院正殿三大间,有老君塑像及壁画,巨钟一口,后因年深日久,庙宇倒塌,得到柏山寺末代住持寿材和尚资助修复,故老君堂又有门额曰"瑞云寺"。修复后无塑像,仅在墙上彩绘老君像。清末至抗战初期,该庙一直存有清兵的兵器,像大抬杆儿,土炮等。


    东西两厢清末民初为村塾所在地,由师正聪、黄国珠执教,后兴办新学,直至学校撤到斋堂之前一直都是学校所在地,前几年老君堂内外两院被夷平成为学校操场,学校校长室会议室即为老君堂正殿旧址。



    关王祠  又叫老爷庙,在西门外现邮局址。天启四年(I624),都指挥张经纬守备立碑云:"修城隍庙建关王祠以祀正神。"关王祠坐西朝东,正殿三大间,殿内供奉关王坐像,周仓立像倚立关王之后,庙前两匹泥塑彩绘红马,各一马童挽缰伫立。院内北屋三间。清时驻一把总,百姓称之"下衙门"。抗战期间庙宇为日寇焚烧而坍塌,一片瓦砾,曾有一批八路军阵亡士兵遗体掩埋于此处。



    城隍庙  1623年张经纬建,在城东门南,三官庙东,三间房,有泥塑城隍老爷像,门前有两马童为城隍老爷拉马塑像,1931年遭坏人拆毁,现已改盖民房。



    三官庙  何时所建难于考证,其址亦在村东门南,与城隍庙并排仅一墙之隔,殿房坐南朝北大五间,内供奉天官、地官、水官三神像,天官面带戚容,殿内壁画环绕,有巨钟一口,悬于廊檐之下,1931年遭人破坏。



    文昌庙  即文昌帝君庙,简称文昌庙,位于城东南隅城子陀下,一间房,内有乌帽长髯文官塑像,应为文昌帝君,乡人传说供奉的是唐朝大诗人李白,现早已坍毁。


    文昌帝君是文昌星与梓潼帝君合而为一的文教之神。文昌本为古星官名,是斗魁(魁星)之上六星的总称。周、汉、晋以来,将文昌配于郊祀。梓潼帝君本为雷神,宋、元道士声称玉皇大帝命梓潼帝君掌管文昌府和人间禄籍。文昌星和梓潼帝君都被道教尊为主宰功名禄位之神,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将两者合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故称文昌帝君。



    魁星阁  建筑时间不可考,与文昌庙相邻,坐落于城之东南,暗合"紫气东来"之意。据古书载,魁星是天上黄道28宿之一,最初在汉代《孝经援神契》纬书中有"魁主文章"之说;东汉宋均注:"魁星屈曲相钩,似文字之划。"由此后世把"魁星"演化成天上文官之首,古人信奉其主宰文运,为文章兴衰之神。历代封建帝王把孔子比作"魁星"。


    建筑别致,为一四方形亭子,无墙有窗,内有魁星佬儿泥塑像--一个鬼形的神象,一脚向后跷起,形如"魁"字的大弯钩;一手捧斗,象征"魁"字中的小斗字;一手执笔如点状,以示点中了中举的士子。这就是传说的"魁星点斗"。科举时代,据说"魁星点斗"为文运兴旺之兆,于是取"魁"字字形的会意,在阁内塑造了这么个似鬼似神的塑像。清代士子们对这座"魁星"像毕躬毕敬,每当秋闱开考之前,朝拜者争往不绝。现在早已塌毁。



    镇海候  一间,正对北门,位于现在粮库门前,有一尺高的泥塑像一座,供奉的是宋朝将军施谔(伯成),封号靖江王镇海候。屋内环有壁画,相传北门为水门,镇海候乃镇水之神,早已无存。



    五道庙  原位于戏台前,索广宽家北屋西山墙下,正对西门。一间小屋,有五道神神像泥塑,有壁画。后被拆毁,移至戏台西山墙下,仍坐东朝西,早已无存。



    火神庙  位于学校厕所城墙马面之上,三间房,内有泥塑神像。



    马王庙  位于林家胡同,黄家旧屋后北城墙马面之上,三间房,内塑三只眼的马王爷,有壁画,内容有姜太公封禅事,早已塌毁。



    牛王庙  位于沿河城西关火药楼之侧,仅一小间,但有泥塑牛王神像,环以壁画,1901年随火药楼被洋鬼子炸毁。



    红龙庙  位于臧家坟沟口,现在大井水房上,大板仓脚下,有一大殿,内有红龙、青龙神像。据传一架红龙码子为洪水从山西冲来,乡人因其千里而来,法身不坏,又于落水石窟退水有功,知其灵验,便将其迎入该庙。后为拉骆驼的江湖客盗走其避水珠而灵气尽失。庙内有壁画,为沿河城各龙王庙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庙前两株古槐,遮天蔽日,抗战中因我八路军围困,日寇甚急,不敢出村,缺少燃料,遂将两株树炸倒烧火做饭,此后沿河城少了一大景观。



    黑龙庙  位于小井之上,黑龙木港内,仅一小间,建于一大平石上,现已塌毁,从乱石堆中可揣测当时情景。



    黄龙庙  位于柏山寺脚下,正与水峪口、龙潭湾遥相对应,有三间房的殿堂,内供奉黄龙神像,至上世纪七十年代尚有断垣残壁,后乡政府迁于此处建房。



    彩绘佛像岩画  在水峪口沟佛崖处,相传有九幅彩绘佛像岩画,不知绘于何年,而且可能由于季节、气温、湿度等原因岩画时隐时现。乡人传曰:"谁要看见九座佛,金子银子往家驮。"今人有看到过六幅的,有看到三幅的,就没看到九幅。相传日军修公路,炸掉一层石壁,岩画反更清新艳丽,再炸则更为清晰。日人以为佛祖震怒,立即跪下祷告,请佛祖宽恕,遂改道而行。可惜上世纪七十年代修公路将整个山头炸下去,九座佛像彩绘岩画永远绝迹了。




    【石刻】 



    魏氏先茔碑(魏氏先茔之记)  位于沿河城南坡东五里坡村城子坨下的魏家老坟之中,刻于明代。碑前有石桌、石香炉。碑高1.2米,宽0.53米。碑额篆"魏氏先茔",碑阴楷书"续祖联芳",下刻魏氏先祖200余人之名。碑文记述了魏氏"原籍淮安府邳州睢宁人也",出任沿河城"听奉王命,久役示外,享祭不便",而"顺天府宛平县离京百余之里地名青白口社沿河三岔村地势丰饶人物淳朴",于是选择了该处"风雷增益之处,清幽高远之地"城子坨下立下祖坟,"建墓、植树、搜土、石刻、修茔、往来路径,一一无碍",此碑立于明正德八年(1513),由进士出身兵部主事莆田郭清撰文。



    沿河城守备府碑  现存沿河城办事处,明天启四年(1624)"钦依守备沿河口地方都指挥张经纬"立。汉白玉石质,高1.1米,宽0.65米。上半部已残,中间风化严重,字迹难辨。碑载:"沿河城守备设于嘉靖三十二年,城建于万历六年。万历二十二年李化龙并议偏处之敌台关隘,条陈便于声援。……修城隍庙,建关王祠,以礼正神;修道路,兴水利,多栽植,以遗惠将来;薄奢侈,从俭约,以挽颓风;制器械,供帐具,以备公用。必欲治公事如私事,以实心做实事,兢兢业业,朝夕以尽吾职分与力量。"碑下半部刻有十九任沿河口军事将领名号、官职、籍贯、到任及升迁时间等。张经纬,直隶河间人,天启三年(1623)六月十九日到任,天启六年(1626)八月升任天津都院中军游击,在沿河城任职三年。



    沿河口修城记碑  原立于村东圣人庙内,"文革"中被推倒,现在存于沿河城办事处院内。碑座已无,仅存碑首、碑身。碑高2.17米,宽0.88米,汉白玉质。此碑立于明万历十九年(1591)由总理紫荆关等保定等府地方兵备兼理马政驿传山西提刑按察副使北海冯子履撰并书。碑文对万历六年(1578)修建沿河城始末记述详备。碑文载:"国家以宣云为门户,以蓟为屏,而沿河口当两镇之交,东望都邑,西走塞上而通大漠,浑河汤汤,襟带其左,盖腹心要害处也。"修城之前当年身处军事要冲的山民,终年不堪其苦,"虏阑人塞,民闻警清散去,保匿山谷间,百姓未贴席而卧也。"修城时"命吏俱备锸积储□,期期而不具罪之;命将校督吏卒分工而作,期期而不就罪之,""凡数月告成事。"修成后,"再无赤羽之警",士民"平居不复忧盗,即一旦有缓急,急入城堡凭坚城而守,据河上流为天堑,而壮士挽弓赴敌,人人自坚无忌,西扼虏东辅诸君国,燕台易水之间可高枕无忧矣","……皆公等策以其间,为此城也。""故知设险守国,要惟在任人哉。"



    宛平怀来交界孤山刻石  该刻石位于白羊石虎村西山谷孤山的崖壁之上。文曰:"孤山,顺天府宛平县,西至麻黄峪十里怀来属,东至新庄窠二十里宛平属,雍正八年八月一日立" 。 字迹清晰,"孤山"二字楷书逾尺,其他字稍小。石刻明确划定宛平县与怀来县地界,白羊石虎山谷是当时宛平县通往怀来盆地以至内蒙的重要通道。雍正八年庚戌当是公元1730年。



    白羊石虎告示碑   位于斋堂镇沿河城白羊石虎村,清代,汉白玉质,已残,宽0. 75 米,厚0.15米。碑阳 13 行文字。碑立于光绪十五年(l889)。为宛平县正堂李□□"为石港沟山民索显发、谭云从等联名呈控沿河营私征粮石(食)等情一案",发布告示,将本地石港、龙门、段木、十字四沟土地重新丈量,定章每年宛平县征收粮银15两。并不准再行私垦。


    碑阴 17 行文字,碑载:"惟查沿河营现在情形异常艰苦,可否将此项粮石(食)折价征收拨解沿河营,……山民如再滋举口控,情加倍认罪,已由该县贵令姑免深究,兵民永远相安,各无争执。有宛平县执照者地亩交银15两……""四沟山地未领县执照者之军余(额外兵丁) 计屯田三顷四十八亩,则仍就近向沿河营按年文纳粮银。每年十月一日为期交清后即给予刊刻印信收票……永远相安,毋再生衅。"



    柏山寺重修记碑  该碑明永乐三年立于柏山寺内。



    柏山寺重修碑  该碑立于明成化八年,在柏山寺内。



    修真武庙题记碑  立于大清乾隆二十五年五月,该碑由汉白玉石刻成,高2米,宽56厘米,发现于李家胡同下院。碑文记载:"沿河以山为城,以河为池,乃京师咽喉之地。"立碑官员再次说明天津关、洪水口等地,当时归沿河城都阃府所辖。


    碑载:真武庙建于1578年,至乾隆二十三年(1758) "神圣露居",使"见之者莫不伤心悇日"。当时镇守该地的李子龙公"阅城之日见此景况而憮然",遂带头"捐俸重修","军民人等一闻此讯,莫不欢欣鼓舞,富者助以财,贫者助以力,期期而成,大为沿地生辉矣!"


    德兴府矾山县圣泉柏山寺故通悟大师及其通悟大师玄公塔铭并序。



    通悟大师玄公塔 原立于沿河城办事处北山坡的梯田间(原是柏山寺的香火地),坐北朝南,砖砌六角须弥座,上刻万字花纹及雀替,三檐转角斗拱为三踩单翅,每边宽1.08米,通高4米,塔前有篆字铭文"通悟大师玄公灵塔",下有二扇砖门,后有两扇窗,塔右侧刻《德兴府矾山县圣泉柏山寺故通悟大师玄公塔铭并序》。


    塔铭长0.50米,宽0.42米,计字40行,碑文由进士王庭硅于元宪宗七年(1257)撰并书篆。通悟大师"俗姓杨,讳祖玄"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生于金大定二十五年乙巳(1185),卒于元初蒙哥时的乙卯年(1255),终年72岁。"通悟"乃其师号,又称"龙溪老人"。这位杨祖玄聪慧绝伦,:"生而敦实,赋性聪明,幼礼花严出家。其于教也,不待寻行数里而通其于禅也,不待拈捶竖拂而悟。花严大师归,乃默而奇之,赐号曰’通悟’";他慈悲为本宽大为怀,普渡众生救人急难,"值兵革之际",金元之交,战祸频起民不聊生,"天下大饥,人皆艰食,赖师恩育而得活者众","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他以自己的德行教化无数乡民:"及其壮也,游历四方,见者无不钦服,佥曰’师之学业一一有模范,师之书写字字有规式’,致措□唾皆异于人,在云燕间鲜有能及者","使四方龙象闻之靡不跷足引领企仰者也" ;通悟大师虽德高望重,仍平易近人,待兵荒马乱甫定,他受德兴府官众敦请,前去住持法云等寺,修复殿宇重塑佛像,尚未完备之时,本乡官众韩曹诸公前来相迎,再三恳请大师 "兵革之后吾师居于他所实为愧也,况乡中古刹皆已煨烬,乃彷徨而不忍见,今欲复完,舍通悟大师之德,力无有能者,乃修书状再三请师",大师为人随和,"以乡间之故难以他辞",乃回到故乡,苦心经营殚思竭力,将古庙诸圣之法像装饰一新,"再纠白莲之社众",将朱窝(今之"珠窝"村)、结石(今之"碣石"村)大明等寺尽行修复。正因为通悟大师有如此德行操守无量功德,人人称赞,戊申春(公元1248年)又蒙受"紫衣"师号。大师尊号虽高,却毫无矜色,"他祝赞之礼愈恭,焚诵之心益厚",礼佛更加虔诚,志向更加坚定。待大师72岁圆寂之时,他坦然辞其大众,遗颂曰:


    七十有二载,虚度过一生。五蕴已皆谢,地水及火风。


    万法无实体,诸缘尽是空。塌去便归去,明月与清风。


    及至大师殡时,"天色晴明,彩云屡现,祥风遽生,使数尺灵幡崛然而起于空中离也。自百余丈见之者,无不骇然。次日灰尽烟灭,得舍利许多,其圆明不让于隋珠。其弟子理公辈曰:’此僧家之常事,不可矜卫,然不能违时人之心。’"于是将舍利子一分为二,"一分奉埽大明(寺),一分奉埽于此。"


    通悟大师玄公塔在"文革"中被推倒,原塔现已荡然无存,唯留遗址与塔铭矣!


    沿河城革命烈士纪念碑  位于沿河城东门外,建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碑高 3.14 米,宽1米,厚 l 米。碑阳是焦若愚题写的"沿河城革命烈士纪念碑" 十个大字,碑阴由索宝林先生书写,写有 63 位革命烈士的英名,其中抗战时期牺牲45人,解放战争时期牺牲16人,抗美援朝时牺牲 l 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牺牲 l 人。
  




     【古建筑】 



    沿河城军事要塞



    城垣  明万历六年戊寅(1578)由副都御史张卤(号浒东,河南仪封人)议修沿河城,数月告成。东门面向京城,故名之为"万安";西门面对蒙古各部来犯之向,故名之为"永胜";南北两门均为券形水门。东、西、北三面城墙为直线,南面城墙为弧形,城墙以条石和巨型鹅卵石砌就,城墙上有马道,上有雉堞女墙,北城墙462米,两端建有角台,城墙上有马王庙、真武庙、火神庙,东西长一里,南北宽为半里,城周1182.3米的山间城堡矗立,碑记有云:"周视关城,未有沿河口之壮者也",而且山城竣工之后,附近山民陆陆续续搬到其中居住,渐成五业兴旺人烟辐辏的山间小城,此后"再无赤羽之警",士民"平居不复忧盗,即一旦有缓急,急入收堡,凭坚城而守,据河上流为天堑,而壮士挽弓赴敌,人人自坚无忌,西扼虏,东辅诸君国,燕台易水之间可高枕无忧矣!"



    城中原有三街六巷七十二条胡同,现在尚存前后街,城外西关关帝庙内有把总的衙署,人称下衙门;城东有守备府衙(清时墙上大书都阃府三字),城东北角设有营房、小校场,城西南制高点上设有大板仓、望警台;城西设有火药楼、过营岗、大校场、演武厅、夏辕等设施。沿河城作为京畿西陲军事守备中枢,驻防之官明时为守备、清时为都司,官阶为四品武官,下辖十七道关口,空心敌台十七座,附墙台五座,烽火台九座,边墙五百八十丈,二三千马步军兵。



    城 门  沿河城城门之上皆有城门楼,因年深日久城门楼皆已坍塌,荡然无存。东西城门各名之为"万安门"、"永胜门",因为沿河城是依南山而建,故南北城门皆为水门。目前西、南、北三门具在,其中南门因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天降大雨,雨水形成山洪从南门轰然而入,直接威胁后街村民的安全,遂由民兵将其垒闭。而东门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修丰沙复线时,因铁道部的一辆由东向西行驶的工具车过不去,便将东门擅自拆毁,使得今日沿河城只剩三门。



    敌 台  明隆庆初年至万历初年,兵部右侍郎汪道昆携总督刘应节(字子和,山东潍县人,隆庆四年在任)、杨兆(字梦境,陕西扶施人,万历元年任)等主持着重增建从居庸关过沿河口以西空心敌台二百余个,其中在现门头沟区辖界内,从沿河口始,共建有空心敌台十七座(隆庆五年至万历二年1571~1574年修建),附墙台五座,烽火台六座(到明崇祯九年丙子又复建烽墩三座),边墙五百八十丈。在沿河城乡境内的有十一座空心敌台,其具体分布是:永定河口为"沿字壹号、贰号台"("沿字壹号台"在河之北,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当地百姓为在河上修建吊桥,而将其拆毁;"沿字贰号台"在长崖根头起的山岗上,抗日战争中为日寇炸毁);沿河城以西现在的沿河口河东为"沿字叁号台",河西为"沿字肆号台";进石羊沟走二里许,到二道城子,有"沿字伍号台";在黄草梁上有老百姓说的"七座楼",即七座敌台,其中六座为"沿字陆至拾壹号"敌台,外加一座未统一排号石结构的敌台,一共是七座。这七座敌台之间石墙相连,蜿蜒逶迤横排三里许,四五百年过去,七座敌台依旧巍然耸立在黄草梁之巅,雄风不减当年。



    上衙门  上衙门为明代守备府,清代的都阃府,位于城东街南,现在被百姓称之为"花大门"处,当初该院一连数进,规模宏大。1901年闹八国联军时被德国鬼子烧成一片白地,后被财主师义文买了这块火场,重新建起地主庄园,虽则华丽,但已非当年衙门景象。



    当时沿河城守备府下辖十七个险关要隘,它们是:三汊沿河水口、石巷口、东小龙门口、天津关口、爨里口、东龙门口、天桥关口、梨园岭口、滑车安口、天门关口、洪水口、乾涧口、恶鱼涧口、夹耳安口、西小龙门口、支锅石口、毛葫芦安口。沿河口极盛时期则在明代中叶,据总兵刘效祖《四镇三关志》载:"万历四年丙子(1576)沿河口设守备一员、领中军一员、把总一员、巡捕员,额兵一千二百一名;沿河口下忠顺营官员三员,军八百七名、备御班军五十八名,额兵八百六十五名。盔甲一千二百二十一副,兵器七千八百七十件,火器五千四百一十五件,战马五十匹"。翌年,总督侍郎杨博题准又给沿河口战马一百匹。真可谓兵强马壮将卒如云。



    下衙门  关帝庙内有主管治安等项事务的把总办公,百姓称之下衙门。关帝庙在抗日战争期间为日本鬼子焚毁,早已倾颓,后有数十名八路军重伤员死亡将士被八路军野战医院夜葬于斯,"文革"期间在其旧址之上建起邮局。电影《手机》开头的镜头就是取于该地。



    夏辕  夏辕在现在沿河口东万柏山旁,乃驻军之所,清末沿河城守土之官朱大老,被德国鬼子捆绑于夏辕核桃树上,乱枪射杀。现在该处乃是一片良田,再无当年遗迹。



    大校场  大校场位于沿河口斜对过,背靠南山,与夏辕相对,与演武厅毗邻,乃沿河城驻军演习操练之所。现在已经成为梯田。



    小校场  小校场位于沿河城内东北角,与营房、上衙门相近,乃城内驻屯之军每日清晨齐队操练之所。现在已经起建房屋,成为沿河城乡政府宿舍。



    演武厅  演武厅在大校场之侧,紧靠河滩大道,合作化之后曾经长期沦为牛圈。当年乃操练比武之地,现在尚有断墙一截,依稀看到当年之风采。



    营房  在沿河城上衙门东北,北门之东,小校场旁边,当年是驻军之所,现在乃为一片民房。



    火药楼  火药楼位于沿河城西关靠永定河的山崖上,乃当年驻屯之军存储火药之所。1901年被德国鬼子放火炸掉,其址当可从韩甫臣房子的地基阶石稍见端倪。



    过营岗  过营岗是一个哨位,沿河城驻屯之官派出的哨兵,负责盘查来往人员。其位置在现在沿河城道班旁边的小桥附近。

  望警台  望警台位于沿河城制高点大板仓之下,沿河城驻屯将佐派人在此,视线所及即是观望由此到塞外相沿成线的烽火台有无警报,以便早做应对决策。



    大板仓  大板仓位于沿河城制高点南城墙之上,乃当地驻屯之军囤粮之所。该仓于嘉靖三十二年(1545)由巡按御使黄洪建议:"在该地添设一仓,储米粮"而兴建的,现在唯留遗址。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鬼子在其上修建岗楼,控制全村。



    炮台  在沿河城四角均设有炮台。



    五大烽墩 即烽火台


    其一、位于东岭和西岭交界处,在沿河城举目可见其四方台基。


    其二、位于南城墙外,师家坟头起。


    其三、位于后洼师义普坟边,当年烽墩地基尚留痕迹。


    其四、位于万柏山尖,与日本鬼子炮楼相隔五十米左右,如果面对该山,左为烽火台,右为鬼子炮楼,站立在烽火台遗址之上,俯首可见沿河口河东、河西两座空心敌台及其短城墙数米。


    其五、位于石羊沟大东宫与偏台之间,其址坍塌的碎石砖瓦尚能看出。



    石羊沟里的军事设施



    石羊沟里有名二道城子、五道城子、七道城子的地名,但是不见一道、三道、四道、六道和更多道的城子,这些地方显系元和元以前的军事设施,可惜至今尚无专家前往考察认证,成为石羊沟扑朔迷离的军事设施之谜。


    二道城子  位于石羊沟口三里许,有空心敌台一座,乃"沿字伍号台"。


    五道城子  位于石羊沟半沟里,距沿河城15华里处,地势十分险要,两山雄峙壁立如门之状,据说远在元代即曾派兵设卡在此把守,遂得以留下"五道城子"之名。军阀混战时闹中央军时,这儿的地形被中央军看上了,就命令老百姓用特大石块将五道城子峡口垒闭,断绝上下交通,状如水坝,异常坚固。


    七道城子  在石羊沟大东宫偏台炮台附近。


    其余一道城子、三道城子、四道城子、六道城子、八道、九道乃至更多道的城子,现在尚无人确知其准确方位和下落。

  戏台 


    戏台始建于明,位于沿河城中部偏西,座南朝北,三间,坐落于1.5米高石基上。悬山卷棚顶,灰筒瓦顶,柱枋间旋子彩绘。戏台面阔6.20米,进深7.40米。戏台至今保存基本完好。戏台前面是个小广场,原本只供军兵村民看戏,但是民国以来,沿河城许多大事都是发生在这里的。戏台对面的一级古槐见证了一切。

  【古墓葬】



    塔湾儿石塔  出东门前行一里许,到塔湾有一石塔,塔顶黑且圆,击之铿然有声,似为金属合金制。传为一游方僧人至此,为沿河城这紧靠南山的"船"打的一根"船桩",为村庄长久永安之意,亦为沿河城一大景观。"文革"中亦惨遭毁坏,现已难觅其踪。


    德兴府矾山县圣泉柏山寺故通悟大师玄公塔  通悟大师玄公塔原立于沿河城办事处北山坡的梯田间(原是柏山寺的香火地),坐北朝南,砖砌六角须弥座,上刻万字花纹及雀替,三檐转角斗拱为三踩单翅,每边宽1.08米,通高4米,塔前有篆字铭文"通悟大师玄公灵塔",下有二扇砖门,后有两扇窗,塔右侧刻《德兴府矾山县圣泉柏山寺故通悟大师玄公塔铭并序》。


    塔铭长0.50米,宽0.42米,计字40行,碑文由进士王庭硅于元宪宗七年(1257)撰并书篆。



    【古道】



    皇太妃岭道  辽金时代西奚族所辟的皇太妃岭道经刘家峪、龙门口、沿河城,过永定河而去。


    【古井】



    沿河城有古井一眼,在臧家坟沟与城墙交汇处的平台上,井深数丈,人称大井(小井在沿河城西关黑龙木港内),20世纪50年代尚还在用,后修丰沙铁路的工程队在井之侧修了水井房,大井才退出历史舞台停止使用。



    【古树】 


    红龙庙前两株古槐  红龙庙前那两株古槐遮天蔽日,为沿河城国槐之最。抗战中日寇在红龙庙附近的大板仓修建碉堡,居高临下控扼全城。抗战后期,因我八路军围困敌据点,日寇甚急,不敢出村,缺少燃料,遂将两株树炸倒烧火做饭,此后沿河城少了一大景观。


    沿河城戏台对面古槐  沿河城戏台对面古槐有几百年的树龄,沿河城百年风云都是在这棵古槐下发生的,它见证了沿河城百年的历史沧桑。




    【文物】 



    沿河城古人类生活遗址



    天仙背洞  天仙背洞在沿河城黄草梁南麓天津关,洞内堆积物地层属第四纪上更新世晚期。发现虎、豹、羊等动物化石。


    大东宫新时期遗址  该遗址位于沿河城大东宫村山坡上。遗址东北、西南位置较高,下边为小东宫村及山涧,西部为梯田。遗址南北长约300米,遗址中部有泉水和水池。在遗址南端曾出土磨光石斧一件,长0.11米,宽0.07米,石斧完整。还出土细青石磨光石凿一件。


    狮子沟战国至汉代遗址  该遗址位于沿河城狮子沟村(丰沙铁路37号洞上边),东、西、北三面临永定河,在一个小山包的平台上,东西约30米,南北约45米,面积1350平方米。地面无依存建筑,遍布战国夹砂红陶片,器形有大型细绳纹陶罐和盆口沿等。


    白羊石虎村汉代遗址  该遗址位于沿河城白羊石虎村北约10公里处,遗址坐西朝东,在山前台地上,南北与东西边长300米,面积90000平方米。遗址中部有较大面积的烧土层,曾出土细弦纹汉代夹砂红陶片,遗址西部有墓葬。此遗址未经正式发掘,详情待考。


    西大台新石器时代遗址  "四清"前期,西大台李海云的父亲在垫羊圈掘土时挖出制作陶器碾压粘土的两根石棒(类似擀杖,其一完好,另一已断)和一块长0.8米宽0.30米的奇特的"案板",两根石棒当时被小孩子拿着玩耍已经遗失,而那块"案板"被刘德全同志呈交中国历史博物馆,经专家鉴定,乃新石器时代文物,现在在区博物馆收存展出。



    【教育】



    京西最早的义学  据沿河城办事处所存明天启四年(1624),都指挥张经纬守备所立石碑载,他于天启三年六月十九日到任,曾着手"修城隍庙建关王祠’,"奖乡耆之善良,捐俸膳义学,讲乡约以教化,去营蠢奸以惠地方……"张经纬将军既然"捐俸膳义学",可见1623年以前现在的门头沟区斋堂镇沿河城村即有义学存在,他才可能有地方捐其俸禄,如是那样,那么屈指算来,沿河城义学距今已有三百八十余年矣,是现在已知的京西最早的义学。


    私塾  师正聪、黄国珠两位老先生清末民初在老君堂东西两厢分别开设私塾,直至抗战前夕。   

    



  

    民间习俗



    【生产生活习俗】 



    吃粮拿饷的军户  明清时代在沿河城屯扎之兵,部分系外地调遣移防至此的,亦曾"选土著田舍子弟充之"。当时沿河城许多家庭几乎都有一至两人在军营吃粮当差,其中骑兵马户拿两份,朝廷实行"养马于民"之策,当地守士之官也"访殷实,以养马"(张经纬守备天启四年碑文),故人有饷,马有粮,吃皇粮,拿官饷,享受皇上给的奉禄,这是当时沿河城人引以自豪的。特别是到了清代,无大的战事,每天除早晨齐队操练,例行常规训练,执行军务外,平时无事亦可归家各干其事,正所谓"讲武之暇,不废农时",颇似满人"兵民合一"的形式。所以当兵之余,手勤一点儿的再辅以种田,在当时来讲,可谓旱涝保收进退自如,生活多少有靠,是令四乡八寨之人垂涎的所谓"流油户"。

  非物质文化遗产



    山村小戏  沿河城原有山村小戏山梆子之类,一直到"文革"前夕,尚还存在。山民谱曲的能力差,演出多是旧调换自编的新词。




    【传说·故事】



    落水石窟    门头沟区沿河城西一里多地,万柏山根有个山洞,这山洞有几间屋子那么大,北高南低,东大西小。人们现在叫它"老鼠石窟",其实那里并没有什么老鼠,它原本叫"落水石窟"。说起来。这个名字还很有来历呢!


    几百年前,一个夏天,天涝多雨,沿河城西边山洪暴发了,水势浩大,沟满壕平。一天,人们正不安地站在西关外的高岗上查看水势,突然见枝枝杈杈的两架龙王码子漂漂悠悠地顺水冲了下来。其中一架翻了几个身,随着洪水漂进了永定河,一会儿便无影无踪了。而另一个却斜着漂进了山洞停住了。不一会儿,雨停了,水也慢慢落了,人们踏着泥泞进到洞里抬眼一看,嘿!龙王码子紧紧扎着,龙王爷端坐其中,,身上没有一滴水,上面的字迹却清清楚楚,上写"山西某某县",人们看了无不惊讶。纷纷说:"从山西冲到这儿,这有多远!它竟一点儿都没坏,真神了,这准是个好龙王,咱们把它供起来吧!"于是,人们恭恭敬敬地把龙王爷神像迎请到村里,在城西南盖了座庙,把它供了起来,人们求签问卜,求雨止涝,非常灵验,所以香火一直不绝。


    过了些年,沿河城来了一伙拉骆驼走江湖的,在这儿住了几天,听到这件事,觉得很新奇,其中为首的那人,趁人不备,进到庙中,偷偷摸摸不知干了写什么,第二天天不亮,这伙人就匆匆跑了,等人们发现后,龙王神像早被人凿了个洞,原来龙王爷的手心里镶着一颗避水珠,这伙人瞧出来把它偷走了,从此这个龙王庙就再也不灵了。


    但存过龙王码子的山洞,却因为退水有功,被留下了"落水石窟"的好名字,可是叫来叫去,时间一长,叫走了音,成了不干老鼠什么事的"老鼠石窟"了。



    塔湾与山城    明万历六年,沿河城这座军事要塞修成之后,附近军民开始陆续搬到城内居住。不多几年,这座三街六巷的小山城,便日益兴旺起来。


    一天,一个有道行的游方和尚来到了小小山城,他举目望去,只见此地扶山带水,山城巍峨,街道整齐,井然有序,人民勤劳朴实,不禁连连称赞,但用慧眼仔细一瞧,又发现一点不足,乃对山城父老说:"山城虽好,但恐不长久。"山民便问其因。和尚道:"沿河城,沿河城,顾名思义就是沿着永定河的一座城。站在高处,俯首下望,沿河城极像条大船,停靠在山下河边,若想使这条船牢固长久,,必须给它立一个船桩,拴牢才好。"山城父老深信其说,遂请这位和尚帮助筹划其事。老和尚便在村东一里许的高山岗上选了一地,带领乡亲们修起了一座小巧玲珑的石塔,充当"船桩",此后修塔的那一带便"塔湾儿"、"塔湾儿"地叫开了,一直叫到现在。


    这座塔修成之后,究竟给山城村民带来何种好处,那就不得而知了,但它几百年来的确是一直矗立在山冈之上,为人们牢牢地拴着"船",起码对风景如画的沿河城,也是个点缀。谁知到十年浩劫期间,却被无知的造反派拆毁了,真是可惜。



    【口头文学】 


    快板式的大字报、检查、告示  沿河城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爱用压韵的快板书形式写大字报、检查、告示等,如:"打竹板,听我言,我把什么什么情况谈一谈……"这种形式一直延续到"四清",到"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大字报铺天盖地,就不是这种模式了。

 

 

 
 

四川省中国青年旅行社 版权所有 © 1997-2009

 
  地址:中国四川成都市-(九寨沟旅游网) 邮编:610031
  电话: AAAAAAAAAAA AAAAAAAA  AAAAAAAA  AAAAAAAB AAAAAAAC  传真: AAAAAAAAAAC
  蜀ICP备05002088号
免责声明:本页部份数据由网友上传和热门链接自动获取生成,不代表本公司观点;如果您认为有不详之处,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公司联系,我们将进行相应处理。
本网站由 成都汉讯科技 提供WAPRSS技术支持与维护软件开发
友情链接:台湾旅游 九寨沟 峨眉山旅游 成都旅行社 青城山旅游 都江堰旅游 四川现代艺术学校官方网站